2025年10月5日,英国伦敦传来重磅消息:由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牵头推进的“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”项目,从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,成功入围“为地球奋斗奖”“清洁空气”类别决赛。这一被誉为“全球最具影响力环保奖”的荣誉提名,标志着广州在绿色交通转型领域的探索已跻身世界前沿,成为中国“双碳”实践走向全球的鲜活注脚。
今年是《巴黎协定》达成10周年,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。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,牢牢锚定“双碳”目标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,积极探索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,加快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城市。
多场景协同发力,全城织就低碳网络
作为超大城市交通减排的破局者,广州的探索始于2017年。彼时,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。八年间,广州以“车辆电动化、能源清洁化、运营智能化、电池循环化”为核心路径,构建起全链条绿色公交体系: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与巡游出租车100% 纯电动化,累计投运纯电动公交车1.2万辆、电动出租车近1万辆,配套建成400座充电站与8000台充电桩,织就覆盖全城的绿色出行网络。数据见证转型成效:项目实施以来,广州公共交通能耗降低50%,累计减少碳排放近100万吨,PM2.5浓度下降40%,市民出行体验与城市空气质量同步提升。
交通领域的突破只是广州“双碳”实践的缩影,这座城市正以多点突破、全域推进的态势,将绿色理念融入产业、能源、民生等城市发展全维度。截至2024年底,广州天然气、生物质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735万千瓦、93万千瓦、357万千瓦,较“十三五”末分别增长近1倍、1.4倍、近5倍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2家、绿色工业园区1家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,位居全国前列。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达80万平方米,市中心区公交车及全市巡游出租车100%纯电动化,城市配送车辆100%为新能源货车;建成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,实现原生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,能源、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城市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产业转型中,“零碳工厂”成为新标杆。广汽埃安打造全国首个新能源零碳工厂、广汽本田首建“投产即中和”新能源工厂,通过全链条脱碳技术重塑制造业生态。服务业同样紧随其后,第136届广交会首次实现碳中和,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连续两届达成零碳目标,从化国际赛车场举办首个/p>
在民生场景,绿色变革更具温度。从化莲麻村的山香酒坊用智能电锅炉替代柴火灶,产能提升10倍,电费节省近半,黑烟消失的院落重拾田园本色;花都区赤坭镇的农庄里,屋顶光伏板发电、院外充电桩迎客,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收益。
碳普惠试点,激活全民参与热情
绿色低碳转型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,更需要各方积极参与。
作为全国首批碳普惠试点城市,广州创造性地构建“碳普惠—碳交易—碳中和”闭环生态,将市民绿色出行、垃圾分类等行为量化为“碳资产”,通过核证、签发、交易转化为市场价值,实现个人减碳与企业减排的精准对接。这种“全民共建共享”的机制,让低碳从政府责任转变为社会共识。
截至2025年7月,广州碳普惠平台已建立覆盖碳普惠景区、校园、社区等多维度生态运营体系,接入微信运动、支付宝乘车码、哈啰单车、穗回收等10余个公众低碳数据平台,组建30余家企业参与的碳普惠合作联盟,建立全市低碳城市打卡地图及超10条低碳打卡线路,挂牌全国首个碳普惠示范儿童公园。平台注册用户45.99万人,低碳惠及人群超600万人次。
打造绿色全运,赛事碳迹实现“清零”
即将于2025年11月举办的十五运会和12月举办的残特奥会,成为广州低碳实践的全新展示窗口。
2025年9月30日,《广州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回用碳普惠方法学》正式发布,这是全国首个污水行业“尾水回用”与“碳减排”挂钩的碳普惠方法学,广州水投集团更通过6051吨碳普惠自愿减排量预捐赠,树立体育赛事低碳发展与城市水务绿色转型的双重标杆。
本届赛事以“绿色、共享、开放、廉洁”为理念,将“双碳”目标深度融入赛事筹办全流程。在赛事硬件升级中,绿色场馆成为鲜明特色。广州赛区采用“1+1+1”模式,即一个零碳建筑、一个近零碳建筑和一批绿建星级场馆,实施差异化改造策略,焕发老场馆新活力。
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从隔热、通风、遮阳三大要点入手,突出岭南建筑特色。工程更换玻璃幕墙,提升热工性能。改造通过去除原二层玻璃幕墙,形成内外连通风道和更加通透的运动空间。新增水平挑檐、挑出平台,与原有的飘带型大屋架共同构建立面遮阳系统,大幅减少因阳光直射产生的热量传入。
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大力推进机电系统升级改造,聚焦六大措施提高场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,运用高效多联机系统、新风热回收系统、智慧照明系统、高效电梯系统、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、节水系统等一系列举措,实现机电系统减碳。
广州还首次提出大规模运用地方碳普惠制、融入零碳场景概念、倡议供应零碳产品等亮点举措,推动实现广州赛区碳中和。依托广州碳普惠服务平台激励市民参与碳捐赠,支持景区、社区、大型商业体开展碳普惠先行区建设。联合社会各界、市民群众一起开展“我为全运降点碳”行动,鼓励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捐赠碳配额、碳信用等碳抵消产品。
从交通电动化的国际突围,到多场景的低碳渗透,再到首届碳中和全运会,广州正以系统性变革回应“双碳”时代命题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让绿色成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。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杜娟
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高鹤涛广州日报新花城
【来源:广州日报】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
举报/反馈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